滚动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论文选登

构建长效机制,预防科研腐败

文章来源: | 作者:zhongjuan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3-12-11 | 【 字体:    

构建长效机制,预防科研腐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蔡彦明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研腐败现象日渐增多,著名学者的科研腐败丑闻也时有发生,科研腐败已成为破坏学术风气、损害学术声誉,扼杀学术发展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探索预防科研腐败的方法为主要目的,以构建科研防腐的长效机制为主要角度,针对引发科研腐败的主要因素,从完善法制建设,以法治腐;改革评审制度,回归科研本源;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预防科研腐败的长效管理机制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科研腐败;长效机制;预防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事科研的人员除了在待遇上不断得到改善,其科研工作所需的经费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和科研人才汇集之地已成反腐新领域。科研腐败现象在当今的学术界已呈现出不断蔓延之势,有关著名学者和专家的科研腐败丑闻也时有发生。科研腐败行为如不能及时遏制,损害的将不仅是我国学术界的形象,更会破坏学术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原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学术发展和科研竞争力,危害极大。
  
  二 科研腐败诱因复杂
  揭露和规范学术研究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分析科研腐败的形成原因,为遏制科研腐败出谋划策,成为我国全社会的关注热点。但很多关注尚停留在学术规范化和学术道德的争论上,忽略了学术氛围和学术制度等较深层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深究科研腐败的性质会发现,学术丧失原创性,学术创新的缺乏,是科研腐败的显著特性之一。而这与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氛围不无关系,而腐蚀我国学术氛围造成科研腐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一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国家和社会对科教事业主要看重学术成果,学术成果与待遇及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因此不少能力不足者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造假;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科研腐败追查不彻底,以往学术界对一些科研腐败现象没有追究、使个别人有恃无恐。三是整个社会氛围功利心太强,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难免会有人去想方设法走捷径出“成果”;四是当前学术体制的弊端。当前学术体系过度追求科研成果和文章的产出,科研工作者课题申请、职务晋升乃至福利待遇的改善往往都与此紧密相关,这种科研管理体制,客观促使相当部分的科研人员不择手段,以多快好省的出成果、出文章为已任,甚至不择手段的多处所谓“成果”,从而造成大量科研腐败案件的滋生。五是科研监管机制的缺位,体制把关不严,给一些心术不正者留下可乘之机;六是国家科研经费缺乏。一些自然科学论文编造实验结果发表,主要原因是缺钱导致实验条件无法满足。
  由上述总结可知,催生科研腐败的原因及其复杂,只有构建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才有望遏制进而根除科研腐败现象。
  
  三 完善法制建设,以法治腐
  目前,在防范和处理科研腐败行为上,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而且司法机关也基本不介入科研腐败案件的调查处理,这种缺位使我国在科研腐败行为处理上法律威慑力明显不足。现在处理科研腐败问题通常诉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2],该法通过至今已二十年,虽然2001年10月进行修正,但距今也已有九年。纵观这些年《著作权法》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法律宣传、贯彻工作做的不到位,犯法者意识不到其行为违法,而谴责科研腐败者也常常仅从道义角度出发,极少付诸法律手段。二是《著作权法》对目前的各种科研腐败现象略显力不从心。目前的《著作权法》中,对侵权行为构成犯罪进行何种追究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从法理上讲很难对科研腐败进行严厉追究。对于一般的学术失德或者腐败行为,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救济比较困难,因为对于人员的处理由学校等科研单位自行负责,法律鞭长莫及。能够提起诉讼的往往也就是被剽窃者,而诉讼程序冗长,取证困难,一旦判定侵权成立,受害人获得的也只是民事的赔偿、赔礼道歉等救济。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从法制建设角度提出如下预防机制:
  首先,应进一步将科研腐败问题法治化。所谓“法治”首先是指人们对法的观念和理解。法治国家除应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度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该国人民的法律观念和素质。法治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管理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带头“依法办事”,最终将科研腐败问题纳入法治的正轨。
  第二,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科研腐败,维护法律尊严,修正《著作权法》非常必要。通过明确科研腐败侵权行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对其进行必要的法律制裁。也可将一些科研腐败行为纳入《刑法》调整,对试图科研腐败者形成更有力的威慑。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可相应建立违规鉴定举报惩处制度,同时建立科研腐败专门处理机构,公开接受社会举报,将科研腐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如查证被举报者科研腐败情况属实,立即追究其法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 改革评审制度,回归科研本源
  笔者这里提到的评审制度,既包括了对学术成果本身的评审制度,也包括对科研人员评奖、评级的评审制度。
  对学术成果本身的评审制度的改革,主要应从评审专家遴选的科学性和“双盲”评审执行的严格性两方面入手。为了防范双向审稿制度可能出现的“熟人关系”弊端,可考虑建立稿件评审专家库。对审稿专家的选择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鉴别能力强、学术道德好的审稿专家队伍。在选择审稿专家时,应重点考虑那些以做学问为第一要务的专家,有些社会兼职过多的专家,尽管名气大,但任务过重,也不适合选为审稿专家。审稿专家确定后,应当相对固定,并签订责任书,在发表已经录用的稿件时,可把审稿人的名字刊于文后,以示负责,以此明确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双盲”评审目前已经是国际一些学术名刊、大刊普遍采用的一种审稿形式[3]。也可广泛应用于科技成果评奖等方面。通过对学术成果作技术处理,隐去作者的姓名、职务、通讯地址等个人资料,再由相关专家评审。推行多审制,对可能有问题的学术成果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家评审,从而加强评审力度。同时,对评审专家实行回避制。在加强“双盲”评审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一旦发现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涉及科研腐败,必须追查原因,确认评审专家是否遵守了评审制度。对不遵守评审制度的参评人(包括稿件作者等)和评审人员,均按照相关规定给与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高校成为科研腐败的重灾区,还与其运作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校的运作模式是围绕着行政体系而进行,而非学术本身的规律。高校管理的首要目的不是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而是为了满足体制的要求,比如为地方经济技术发展提供服务等。于是,在行政命令下,高校热衷于要求教师每年发表多少核心论文,研发多少专利技术等等。在这些机制的诱导下,评究能力和职称的评审便主要以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为指标,而研究自身的价值和质量则很难体现出来。因此,要预防高校科研腐败,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改革。只有打破条条框框,取消层层审批,将指称评审的重心放在教学水平与工作业绩上,对业绩突出且有一定专长的人破格进级,学术水平中的论文写作、专著、获奖情况、科研项目作为参考但不作为必须的硬性指标。通过改革,教师有望减轻精神负担,以更务实的心态投身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减少科研腐败的发生。

  五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监督机制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学术行为堪称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迅速检索、获取他人学术成果信息越来越容易,造成以拷贝他人内容为主的学术垃圾大量出现,给常规鉴定方法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给学术成果的归档和鉴定方法带来革新的契机。通过装备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对科研档案进行鉴定,可有效识别存在科研腐败嫌疑的学术成果,对科研腐败的鉴定做出量化依据:
  一,计算机软件鉴定。对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形式结题的科研成果档案采用文献检测系统审核。这类软件具有文章检测、疑似学术不端文章作者查询等功能,甚至对于句子、段落抄袭等都能给出与被抄袭文献的对比结果,并用红字提示抄袭部分的文字、段落,及抄袭百分比等数据。
  二,全文数据库比照鉴定。目前常用的数据库主要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资讯网等大型权威数据库,可利用上述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鉴定。通过对作者姓名的检索,查找出其以往发表过的学术成果,根据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的比对来核实该文是否属于重复发表,也可通过对文章关键词的检索,查找出他人已发表过的内容相似的学术成果,通过正文的比对来核实该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行为,通过对论文、报告参考文献的检索,查找出文献原文,核实引文标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引而不注、抄袭剽窃等行为。
  三,网站舆论监督补充鉴定。通过建立的学术剽窃检测服务网站,能发挥网络举报、查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国内学术界也建立了一些学术监督的网站,如学术批评网、新语丝网、学术中华网等,但此类网站均为民间网站,网站监督仍然属于个人行为。如能建立官方性质的监督网站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举报、曝光,同时在高校网站上开辟舆论监督板块,定期公布一些可以公开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让师生自由开展学术争鸣和批评揭露,形成对科研腐败的合围攻坚态势。

  六 总结
  近年来,反对和整治整治科研腐败的舆论, 已接近反对和整治经济腐败、反对和整治官僚腐败的舆论的影响力。预防作为整治科研腐败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如何构建预防科研腐败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整治科研腐败值得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毫无疑问,成熟的预防机制,应该是从宏观的法律制度建设、科研文化重塑到具体的各个技术性环节的有机结合。科研管理者如能放开思路,全面审视科研腐败问题的复杂性,不断创新,发挥优势,反腐工作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曾凡盛.加强专家审稿,扼制学术腐败[J]. 出版科学,2007,15(1):23-24.
[2] 张昆仑. 中国学术腐败现象及解决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 , 2009, 29(2):55-70.
[3] 张书晔, 余学军, 史玉成. 论学术腐败治理与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6(6):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