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论文选登

浅议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作风建设

文章来源: | 作者:xiexiaohui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3-12-11 | 【 字体:    

浅议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作风建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2007年7月)

 

今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我认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仅是针对领导干部而言,对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作风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去年吴官正同志在农业部视察工作时,提出了“以良好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命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加强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的思考。

作风是什么?《辞海》的解释是:“工作或生活上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其作风主要表现在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三个方面。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以良好的作风投身科学研究,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攀登,联合攻关,无私奉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袁隆平、李振声等享誉中外的杰出农业科学家和旗帜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等先进集体。

然而,在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切实解决,将扭曲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念,败坏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影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斗志;将阻碍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业科研工作者在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忽视学习。在知识骤增、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枕无忧,把学习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的人不进图书馆不上网,查资料都是学生代劳。据我院图书馆对读者的调查显示,到馆借阅或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的主要是研究生。

2.轻视调研。不愿深入基层农村、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堆砌资料;或是调研时走马观花,应付差事。

3.身份错位。不是淡定读书做学问,而是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科技“公关”、 “跑部钱进”上,通过各种关系竞争项目,争取经费,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成为“项目老板”或“科研经纪人”。

4.定位异化。搞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利国利民、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是为了个人晋升职称,提高知名度,得到领导重视和“社会承认”。因此不能潜心研究,追逐“短平快”,急功近利。

5.看重名利。有的在成果排名上斤斤计较,为此拒绝合作,以至研究分散重复,甚至成了“夫妻店”、 “个体户”;有的热衷于参加各种会议,如报告会、答辩会、评估会,被称为“三字一包”(签个名字,拿个红包)专家。

6.滥用署名。为利于论文发表,或请求并未参加撰写的领导或学术上的知名人士在论文上署名,或未经本人许可在论文上擅自署上知名专家学者的名字;为达到绩效考评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同事之间在不同论文上互送署名;导师在学生的论文上“搭车挂名”;等等。

7.开会“变味”。有的人参加学术会议,不是去学习交流,解疑释惑,与同行切磋学问,充实和提高自己;而是开幕式报个到,听听大报告,小报告和分组讨论就溜号了,或办公事私事,或观光游览。

8.弄虚作假。极少数人为了晋升职务职称,伪造学历。

凡此种种,可归结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它们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有的作风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破坏公平竞争原则,损害民族诚信力和学术公信力,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造成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与社会影响、利益驱动、体制弊端和制度缺失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科学精神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1.  社会影响

在古代,科学研究本是人们始于好奇进而观察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自发行为,研究者不计功利也不求回报。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已成为一种职业,有了付出与得到的因果关系。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带来的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必然会对科研工作者带来负面影响。有人评价说:“今天的创新时代是一个求知与逐利齐飞、科研与金钱共舞的时代。”经济与社会的多元化使当今的科学研究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纯粹的科学研究、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利益驱动

以追求真理、探求未知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完全是一种非功利的智力活动。而在科学研究已成为谋生手段的今天,正如中科院路甬祥院长所说:“太多的诱惑让某些科研人员模糊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1982年,《纽约时报》科学记者布罗德和韦德撰写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一书中剖析到:“现代科学职业,其进身之阶就是发表在科学文献上的文章。要获得成功,一个研究人员必须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多地得到发表,确保能拿到政府的资助,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创造条件招收研究生,争取在一所大学拿到终身职位,撰写可能引起科学奖评选机构注意的文章,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希望有朝一日被邀请去斯德哥尔摩。”有些人经不起这样的功利诱惑,不甘于艰苦的基础研究项目,转向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甚至选择了趋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把科学研究作为个人牟利的手段,以至崇高的科学殿堂出现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和谐音符甚至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等学术腐败现象。

3.体制弊端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谈到学术腐败时说:“问题涉及项目申请和职称评定、研究实施、论文署名、成果发表、荣誉获取和分配、项目评审、科技评奖和同行评议、科研活动成果宣传等各个方面。”这段话指出了目前我国科学研究方面存在的体制弊端。其一,在科研经费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竞争性项目比例过大,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而立项过程中缺乏公开、公正、透明,使得“跑部钱进”日趋“合法化”。其二,科研管理部门追求“政绩”,对科研成果期望值过高,有悖于科学研究规律,使得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急于求成,既不利于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又使得学术上的浮躁之风日渐严重。其三,科学评价体系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考核的优劣和职称的评定与经费、成果、论著和学历等互为因果,甚至袁隆平在评国家科技最高奖时曾因未发表过SCI论文而受到质疑。这种倾向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搞研究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性研究,在项目的选择上“有奶便是娘”;也造成学术质量的虚高,“垃圾论文”充斥学术期刊,根据中科院的统计,2004年我国发表的论文总量世界第9,但篇均引文数仅排在第124位;还导致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屡有发生。其四,研究成果和学术称号与个人利益挂钩过于紧密,据统计获得大成果或评上高级职称可以在工资、津贴、补贴、奖励、医疗、住房、退休甚至政治方面享受多种相应的待遇,这已成为产生学术腐败的重要诱因。

4.制度缺失

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向政协委员们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18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认曾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从这一结果可见,我国尚未建立起对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的处理与制裁机制,法律法规中没有相应的界定条款和处理处分规定。而且,学术腐败即便败露,也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严肃惩处,有的还得到包庇。若长此以往,势必对诚实守信的科研工作者造成伤害,形成“老实人吃亏,投机取巧者占便宜”的负面心理,使学术上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5.自身原因

在相同的大环境下,我国涌现出了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更有成千上万普通科研人员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研究、攻关,为“三农”作贡献。因此,少数人科研作风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只归咎于客观环境,而是他们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由认同到效仿甚至“创新”,把诸如浮夸、欺诈、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移植到科研领域,使严肃的科学研究“市场化”。其根源是自身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坚守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以至于迷失方向,抵御不了各种名利的诱惑。

三、加强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的思考

针对科研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必须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主观上加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作风建设,增强抵御科研不正之风的能力;客观上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惩处科研不正之风的法规制度,规范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从业行为。

 

1.坚持科学精神,培养良好作风

科学研究始于“自由地、不计利害地探求真知”。经过千百年的科学实践,凝练出“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的崇高科学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以造福人类为己任,毕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各种困难,献身科学研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袁隆平的理想是让农民吃饱饭、有钱花,他做梦都梦见水稻长得有高梁高,稻穗象扫把那样长,稻谷象花生一样大。正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敢为人先,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利用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如今,年近八旬、取得巨大成功的袁隆平仍壮心不已,朝着新的目标:2010年亩产达到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而奋力登攀。

我国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象袁隆平那样真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人。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是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科研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者更要坚持这样的品格,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发扬三种精神:

第一,奉献精神。农业科研工作者要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为崇高使命,潜心钻研,吃苦耐劳,甘于寂寞,远离功利。要以袁隆平、金善宝、李振声等老一代科学家为楷模,弘扬“祁阳站精神”、“杨凌精神”,深入农村取得第一手资料,让汗水洒在田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二,创新精神。农业科研工作者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厚积薄发。要严谨求实而不墨守成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一颗敏锐与执着的心,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在科学前沿不懈探索,不断创新。

第三,团结协作精神。农业科研工作者要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力戒封闭自守,孤芳自赏。在研究中相互切磋,团结协作,合力攻关,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发展,营造和谐共进的创新氛围,建设开拓进取的创新团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

1.  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加强专家信用管理,规范和约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和参加人员的行为,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继续推进计划管理、评价和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从体制和机制上整治学术腐败等科技界的不正之风,形成科技界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是加强农业科研工作者作风建设、遏制学术腐败的重要保证。

首先,科研评价体系要尊重科研规律。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时间特性,农业科研更有周期长的特点。东北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佟明耀夫妇历经8年艰辛,通过一代代的组配和产量性状观察,终于选育出稳定越冬的优良品系——“东农冬麦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适合在北方高寒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目前,尽管“南繁”和建立人工气候室缩短了育种的时间,但并未改变育种的世代周期。农业其他学科的研究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农业科研评价不能一味强调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现行成果评价体系中的论文、报告、专利、获奖、人才培养、经济效益等量化指标,不利于科研工作者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目标。为了达到规定的量化指标,研究者有可能舍弃需要长期积累的基础性工作。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反而会影响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第二,科研评价体系要注重质量。按现行评价指标,科研工作者每年必须发表论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否则会影响年度考核等次或甚至晋升。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艾尼洛·瓦尔被聘为教授后一心研究费马定理,9年间未发表1篇论文。最终他攻破了这一世界难题。因此,评价指标不应只求数量,而应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分类制定,着重评价研究是否发现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论点,采用了新方法,获得了新数据,取得了新进展,从而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他们摒弃浮躁,潜心钻研,加快创新。目前,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已在学术评审中引入了代表作制,由学术委员会对提交的论著是否本学科领域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这有利于保证学术成果的质量,遏制单纯要求数量而导致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科研评价体系要包容失败。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其具有探索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实验的最初几年里,先后用1000多个常规水稻品种,进行了3000多个测交和回交实验,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获得成功。因此,科研评价指标对探索性强的基础研究要体现宽容,包容失败,使科研工作者能心无旁骛地在崎岖的科研之路上攀登,到达光辉的顶点。

2.  建立健全惩处科研不正之风的法规制度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惩处科研不正之风的法规制度,对弘扬科学精神、坚守学术道德、遏制学术腐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确保科研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立项、评审、验收、评价制度,如建立科技项目网上申报制度,对申报的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建立科研专家数据库,随机抽取专家参加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建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依据项目特点确定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

第二,建立诚信制度,促进科研工作者道德自律。建立科研工作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科研人员自我约束能力,用科研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洁身自好。建立诚信制度,在考核评价中增加诚信指标,将信用状况与是否委以重任挂钩,对失信行为记录在案。

第三,健全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的质量监督,逐步推行绩效评价;成果管理部门加强对成果内容和形式的监督,对评审通过的成果进行公示,接受同行和社会监督;项目单位对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人的论著加强监督把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

第四,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增加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条款,在现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增加惩治学术腐败行为的条款,对违反学术道德、学术造假者视情节给以通报批评、中止研究项目、取消晋升资格以至解聘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解决科研作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今年1月1日,科技部颁布的我国首个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条例《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开始施行,并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为公众提供举报和咨询渠道。6月29日,由徐冠华、周光召、李振声等海内外知名科技专家、科技哲学家、科技法律和知识产权专家组成的科技部科研诚信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下一步科技部将从健全法制、加强管理、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规范约束和科技人员道德自律四个层面系统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可以相信,随着科研工作者自律意识的增强、科技评价体制的完善和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科研不正之风定能得到有效遏制,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必将得到大力发扬。

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应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发扬不畏艰辛、执着探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和拚搏精神,自觉地把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农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追求,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科技部将从制度建设的源头上防治学术腐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4):116

2.陈绍山: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2

3.王兵:《背叛真理的人们》解读与启示.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4. 孙英兰:科技评价的“不科学”.望新闻周刊,2005,(11):63~64

5.于达维:被丑闻困扰的中国科学界.新华每日电讯,2006.6.25 

6. 王志珍:科学界更要有鲜明的荣耻观.民主与科学,2006,(5)14~15

7. 余洋:学术腐败丑闻引人关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11):28

    8. 张树声,贺林科:对遏制当前学术腐败的一些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5):72~73,76

9. 孟渠成,王国华等:科研道德偏差的原因分析.学会月刊,2002,(7):50~51

10. 陈懋章: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是创新的灵魂.科学时报,1006.9.25.第A01版

11. 本报评论员:永葆本色的科学家.人民日报,2007.5.23.第八版

12. 李巨光:浅议科研工作者不端行为的防治.农科监察支会简报,20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