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仪:蜡炬成灰,犹可护花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人物简介

张子仪(1925-2022),山西临猗县人。195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动物营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饲料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学委会主任,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及中国工程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子仪一生为中国动物营养科学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他甘为人梯,不遗余力的为后人铺路搭桥。他说:“每于掌声过后总有沉舟侧畔、囊中羞涩之感,唯冀蜡炬成灰,犹可护花。愿后来人以此叟为戒。”
1952年,张子仪放弃在国外的“头衔”和地位,以“重新设计自我”的决心回国报效。彼时,国内的动物营养科学极为落后,为尽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张子仪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对数百种饲料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整理分析,尝试制作《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他千方百计抢救、保存大量原始资料,仅仅借助算盘、计算尺这样简单的工具,对各类数据进行勘校和筛选。1969年11月,张子仪随畜牧所下放青海,离开北京时,他将多年积累的科研资料全部装入行囊。在青海的9年里,他只身携带幼子,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先后11次的搬家过程中,他宁可丢弃生活用品,也没有丢掉半页资料。1989年,张子仪整理多年积累的数据,主持编制了第1版《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为养殖业发展搭建了关键的“数据基石”,广受学界和企业界欢迎,至2024年11月已更新至第35版,成为学术界的权威参考资料。
张子仪素以关心资料保存,善收“边角”著称,晚年抱病时仍坚持整理个人科研档案,他说“趁着头脑尚不糊涂时自己打扫干净,免得给后人找麻烦”。他把从自己大学研究开始到他后期的所有研究,已发表的、未发表的文档,PPT等按照不同时代背景汇编成电子文档供读者检索和浏览参考。他坦然地说:“长长短短、是是非非都不重要,只希望能忠实地把一生在不同时代背景走过的足迹,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不是榜样,更不是为了树碑立传。”他拒绝宣传个人事迹,却在95岁时,策划组织出版约1500万字的《中国畜牧饲料史料活页》,以毕生积累的畜牧资料数据供后人参阅学习。
张子仪只事耕耘,不问名利,多次推贤让能,在业界传为佳话。许振英担任全国动物营养学会会长时,推荐张子仪为继任者,但他认为该学会要团结五湖四海、顾及艰苦边远地区的专家学者,推举来自四川的杨凤担任会长,杨凤卸任后,张子仪才接任会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学会建议推荐张子仪参选院士,他强调“瓜下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连续两次推荐更年轻的冯仰廉参评,直至退出学会后,才于72岁同意参评并当选院士。
在学生眼中,张子仪不仅是严格的老师,更是慈祥的长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回忆:“张先生对科研非常严谨,但对科学的态度是开放而包容的。他从不忽视晚辈的意见,常常和晚辈平等地讨论,而不是说教”。张子仪待人儒雅,和蔼可亲,在教师节亲自做牛肉面款待前来看望的学生,他时常教导学生要抬头看路、低头做事,学生遇到困难也愿意找他倾诉。据学生陶秀萍回忆,“每一次我们看望张先生,他都准备一个话题,2021年最后一次见面时,他准备的话题是‘宽容’,还赠送我一对镇尺,上面刻的是‘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张子仪一生品高德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畜牧科技人才,晚年仍应邀赴各地与青年学子们交流心得体会,以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演讲而广受欢迎和爱戴。他告诫长者不要好为人师、倚老卖老,勉励青年要甘于寂寞、勇攀高峰,是学界共仰的领军者和铺路人。

2006年9月张子仪在兰州大学与青年师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