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桐:没有调查就没有实验权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人物简介

陈凤桐(1897—1980),河南内乡人。1921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甲种农校。1929—1931年在日本青山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经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历任雁北支队政委、晋察冀边区政府农林牧殖局局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分党组书记,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凤桐半生戎马,一心向党,他始终奉行“一切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理念,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933年,陈凤桐弃笔从戎,抱着死了也光荣的决心投身抗日战争。1940年,他服从组织安排调任晋察冀边区农林牧殖局局长,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他带领祖德明等农业专家务实开展了粮食埋藏、马粪孵鸡、房屋防烧等研究,其中有一份他最为看重、珍藏数十年的材料,就是他在低矮窑洞中亲手编写的晋察冀边区农业生产月历。这份总共6页的月历中包括每月农业主副业工作内容,边区主要农作物播种期。他在前言中写道:“希望各县各区工作同志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搜集材料,今年年底能制作出各县各区自己的生产月历,自己的农作物播种期。”
1949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凤桐任所长。他创造性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实验权”,他写到,“一个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他的研究材料,如果不到农村去采集,去作一次、再一次和无数次不厌倦、不疲劳的调查,他还将研究什么呢?”随后的几年中,他亲自带队组织华北农科所与河北山西两省的几百名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与合作社、互助组共同工作,研究增产问题及其改进办法,有效推进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得到农民的欢迎和当地党政机关的支持,科研人员也“学会了和农民接头”,“获得了以往多少年来所得不到的东西。”
在陈凤桐的子女眼中,父亲是一位求大公不求私利的坚定革命者。他经常教导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党的事业,服从组织安排,尤其不能向党说假话,离开这一条就是没有党性,没有党的立场,就会犯原则性错误。”他担任华北农科所所长后,劝退了所有来北京找他安排工作的亲戚。尽管作为所长有一定工资收入,但他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每月按照子女制定的“预算”,发放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他时常教育子女,钱这个东西没有不行,多了会生事,不能乱花钱。但他对于子女们买书、锻炼身体或者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十分慷慨的。子女参加工作后,他常用陈毅元帅的名言警示子女: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陈凤桐去世时,没留下什么家财,只留下一生珍藏的众多学术资料和作为红色农学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晋察冀边区到延安再到北京,从军中的铁血战士到边区的农业科学家,从紧扣扳机到紧握农具,从延安党校到农业科学院,陈凤桐始终以赤子之心报国为民,始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不懈奋斗,尤其是他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53年陈凤桐(居中)在山西临汾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