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学:繁花九万峰头笑,俯看红尘不欲归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人物简介

崔致学(1916-2005),天津市人。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历任华北农科所任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栽培、品种资源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农业部猕猴桃科研协作组组长等。
崔致学一生怀揣报国为民理想,为发展中国果树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晚年深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收集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时,他以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气度写下“风卷闲云任意飞,长虹一缕映斜晖。繁花九万峰头笑,俯看红尘不欲归。”的诗句。
崔致学早年短暂从政,曾担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秘书。然而他志不在官,决心结庐果园,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果树,“让贫人富起来”。1964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崔致学深入风沙弥漫的黄河故道,在宁陵县刘花桥村长期蹲点,带领群众建设梨树样板田。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传授果枝修剪、人工授粉等技术。在烘烤花粉的关键环节,为防止温度过高或煤气中毒,他将队员分组到各家巡视,自己更是彻夜不眠的守在火炉旁。在崔致学等专家的付出下,刘花桥的酥梨喜获丰收,农民收入也大幅提高。邻村梨农听说后赶忙托人联系,愿出较高报酬聘请崔致学指导。崔致学听后欣然答应,但表示指导可以,钱一分也不能要。他说,我们来宁陵就是为梨农服务的,怎么能收农民的钱。在样板田工作体会中,他总结道:“只有蹲好点,才有可能在面上起样板作用,也只有蹲下来,才能通过劳动实践,系统地总结群众经验,发现问题,摸清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此后多年,崔致学持续帮助宁陵发展果树产业,与农民结下深厚情谊,让果园充满勃勃生机,被老百姓誉为“毛主席派来的专家”。
1978年,崔致学开始主持农业部猕猴桃科研协作组的工作,以大公无私的作风将全国28个协作单位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文章发表、著作署名和稿费分配时,做到公平公正,包括临时工都一一署名或致谢。上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想要获得中国的猕猴桃资源,一根稀有品种的枝条甚至能卖到20万元。崔致学组织猕猴桃全国科研协作十几年,掌握着全国最详尽、精确的猕猴桃资源分布情况,他多次拒绝国外专家的所谓“合作”邀约或重金聘请,从未泄露保密信息和材料,为守护国家种质资源安全尽职尽责。
崔致学一生清贫,去世时除了满屋的书籍其他财产寥寥无几,而他的事迹却在梨农百姓中广为传颂,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2008年,刘花桥村民自发捐建功德碑,第一个名字就是崔致学。2023年,以崔致学等专家为原型的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在北京成功展演,引起社会热烈反响。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宁陵精神展馆建成,为崔致学设置专门展区,向南来北往的观众讲述这位果树专家的动人故事。

崔致学在宁陵梨园手把手传授梨树栽培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