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显:逸豫富贵非吾志,请缨战斗分国忧
发布时间:2025-07-11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人物简介

沈荣显(1923-2012),辽宁辽阳人,1942年毕业于奉天(今沈阳)农业大学,1948年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工作,历任马传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荣显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动物病毒与免疫学一线,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新中国消灭牛瘟、根除马传贫等疫病做出巨大贡献,他曾深情地说:“逸豫富贵非吾志,请缨战斗分国忧。”
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后,风华正茂的沈荣显入职新组建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哈兽研前身),接手的第一项重任就是控制东北的牛瘟。这种由病毒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又称烂肠瘟,已在牧区肆虐千年,常常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巨大损失。面对严重的疫情,沈荣显挺膺担当,在一间18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开展工作。防治牛瘟最有效的方法是制作疫苗,沈荣显和同事将病毒接种到家兔体内,发病后再接种到新一代兔子,以逐渐弱化毒力,在1949年得到了理想的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然而这种需要家兔才能制作的疫苗在牧区难以推广,沈荣显等又马不停蹄的寻找其他继代动物。为获得第一手实验数据,他凡事亲力亲为,满是屎尿泥水的畜舍,他抬腿就进,发病的畜禽,他都要亲自测量体温。1951年,沈荣显终于在山羊身上找到突破口,他以888代兔化毒株接种于山羊,传至100代后终于育成了有效易产的山羊兔化毒株。疫苗一经推广,在当年便成功消灭了内蒙和东北西部的牛瘟。
1953年初,沈荣显自告奋勇加入农业部组建的中央牛瘟实验组,用保温瓶携带新研发的绵羊化兔毒疫苗,登上牛瘟流行的青藏高原。由于高原缺氧、物资匮乏,不少同志病倒甚至生命垂危,面对牧民的期盼和恶劣的环境,沈荣显等科研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因陋就简,不舍昼夜的推进防疫工作,凭借不怕累的双腿和不怕脏的双手,历时3年为300万头牦牛注射疫苗,于1955年末在全国成功消灭了猖獗流行的牛瘟。
1957年1月,“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沈荣显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表彰大会,同华罗庚、钱学森等在会上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这届科学奖金后来被追认为新中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成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开端。
沈荣显为人低调,经常自嘲是个“土老帽儿”,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即便年逾八旬仍坚持做实验。在他眼里,一架显微镜、一排玻璃管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每一代细胞培养、每一次毒株挑选都绝不简单。在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奋斗岁月里,他常吃不香睡不着,有时饭吃到一半就冲向实验室,有时半夜起来翻资料、计算数据,历时十年攻克了慢病毒难以免疫的世界难题,也留下一本本工整详细、图文并茂的实验记录,至今仍珍藏在研究所。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沈荣显始终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深更半夜的实验室和荒凉偏远的农村畜舍留下不倦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被誉为敢碰“老大难”的科学家。他常告诫后辈,做科研是一件苦差事,要清心寡欲,别想要得到什么奖,要什么钱,如果总是为了这些事情,那肯定做不好工作,科学家是干出来的。

沈荣显在实验室操作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