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巧生: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08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人物简介

庄巧生(1916-2022),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作物学报》主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中国科协第四届委员等。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要跌打滚爬在麦田里,学会与小麦对话。”这是庄巧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潜心钻研、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
小麦育种是一项投入高、见效慢的长期性工作,庄巧生曾说:“育种是个很磨人的工作,想要一蹴而就的出大品种是不可能的。”自1939年从金陵大学走出校门,到2018年退休,庄巧生始终与小麦相伴,主持育成十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取得显著增产效果,被誉为“泥腿子”院士。每到小麦生育的关键时期,庄巧生总是起早贪黑,见缝插针,尽可能详细了解育种材料的各种表现。有一年早春,土温室的小麦加代材料在下班前没盖上草栅,晚上10点他突然听到天气预报,当晚将有大风降温,便立即赶到十几里外的板井村,叫起工人师傅一同把草栅放下盖好,回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小麦春灌时期用水紧张,往往需要连夜加班,有一次课题组临时决定夜间突击浇麦,年逾花甲的庄巧生自告奋勇守在田边干了一个通宵。95岁高龄时,庄巧生仍经常下地,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与不同品系的麦苗“对话”,视之为一生的牵挂。
庄巧生对每项任务都努力做到最好,他说:“每次用心做完一项工作,都会有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舒服感觉。”凡是跟随庄巧生工作学习过的人,都对他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印象深刻、深感受益。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曾随庄巧生在河北省衡水县小辛集合作社蹲点一年,即便居住在窄小的草房,庄巧生仍能每天保持房屋整洁,“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情怀令李振声念念不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曾回忆说:“我博士毕业时,将手写的厚厚一摞论文送到庄先生家评阅,老先生一个礼拜后反馈给我,改的密密麻麻的,用的是特别细的笔,字很小却非常漂亮,对用词和标点都做出批改,我至今收藏着当年的论文和评议意见。”
庄巧生晚年行动和听力受限,但每当同事们到家里谈起小麦研究进展时,他的眼睛格外明亮,并为年轻一代取得的全新成果兴奋不已。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后,他穿着洗得发白、袖子补过的蓝布中山装参加颁奖礼。回到研究所,他将1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在小麦育种方面作出贡献的年轻人。他在实验室门口种了棵小麦,说:“奖金会花完,种子却能生根。”
庄巧生把自己一生的成绩概括为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庄巧生俯身麦田79载,育良种、著文章,他对科学与土地的赤诚,如同无边的麦浪,生生不息、岁岁丰盈,激励着无数后继者在希望的田野耕耘探索。

2005年庄巧生在昌平试验田工作